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
你的位置: 网站首页> 新闻中心> 正文

【监察处审计处】 廉政宣传文章(十二)

发布时间:2020-12-07 浏览次数:

清官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:吴宇轩

我们常用“清官”来形容那些清正廉明、公平正直的官员,与“贪官”相对。那么,“清官”这个词是如何产生的?为什么用来形容清廉正直的官吏?今天,我们来说词语“清官”。

“清官”一词最早见于史籍记载,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。《三国志•虞翻传》注引《会稽典录》说,虞翻第六子虞耸“在吴历清官,入晋,除河间相。”《晋书•何嵩传》:“嵩字泰基,宽弘爱士,博观坟籍,尤善《史》《汉》。少历清官,领著作郎。”《宋书•后妃传》说:“清官显宦, 或由才升”。这里所提到的“清官”,和如今我们常说的“清官”不是一个意思,它是一种官职名,其特点是“职闲廪重”(《晋书•阎缵传》),指地位显贵、政事清简的官职,如魏晋时期的侍中、散骑常侍、黄门侍郎等职。因为魏晋时期崇尚玄学,“清”尤为被当时士人所看重,士族自我标榜为“清门”,“清议”“清谈”等都是此一时期极为重要的社会风尚,故人们也用清官来指地位显要且政事不繁之官职,这里的清取清静、清雅、清通之意,形容的是这一官职所具有的特征。

表示公正清廉之含义的清官一词, 出现的时间要更晚一些,大致是在宋元时期。而在此以前,称呼清廉正直的官吏,据史书记载,常用“循吏”“良吏”“廉吏”等词语。如司马迁《史记》中即为“循吏”立传,《循吏列传》中记载了孙叔敖、子产、公仪休、石奢、李离等人的事迹,这些人“奉职循理”“坚直廉正”,可以称得上是最早的“清官”。“循吏”之名后为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直至《清史稿》所承袭,成为正史中记述清正廉洁官吏的固定说法。此外,也有“廉吏”“良吏”之名,如《史记•滑稽列传》中有“念为廉吏,奉法守职”,《陈书•周确传》有“为政平允,称为良吏”等记载。

我们今天常说的形容官员清正廉洁的“清官”一词,实际上起于民间。宋元时期,话本、讲唱、杂剧等民间文学兴盛,而关于公案、爱情婚姻等题材尤为众多,其中有大量对清官的描写与歌颂,塑造了包拯、钱大尹、寇准等一系列刚正不阿、秉公执法、清正廉明的清官形象,这反映了当时民众对于清官的一种企盼。自此,“清官”一词便在民间流行开来,成为固定说法。金元时期的诗词中,也多有对清官的歌颂,如元好问《薛明府去思口号》:“能吏寻常见,公廉第一难。只从明府到,人信有清官”,刘敏中《菩萨蛮》:“谁不爱清官,清官似子难”,邓文原《郭公敏行录》:“寻常一样鸳湖水,自得清官越样清”等。“清官”一词也逐步在官方话语体系中出现。如顺治九年向全国学校颁布的《钦颁卧碑文》中有“诸生当上报国恩,下立人品……学为忠臣清官”之语,即是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;康熙也曾在诏书中称清代名臣张伯行为清官,“伯行居官清正,天下所知……尔等能体朕保全清官之意, 使正人无所疑惧, 则海宇升平矣。”又如直隶巡抚于成龙因清廉公正、爱民护民、政绩突出, 更是被康熙誉为“清官第一”,据《清史稿•于成龙传》记载:“二十年,入觐,召对,上褒为:‘清官第一’。”于是,“清官”便逐渐取代了“循吏”等词,用以指代清正廉明的官员,并一直沿用至今。

从古至今,清正廉明都是百姓对为政者的期盼,也是每一位手握权力的官员应该时刻铭记于心的要求。所谓“清官”,当有谦谦君子之清风、秉公爱民之清正、志行高洁之清廉、勤政廉政之清苦、人际交往之清雅,这些要求和标准,无论是用来品评历史上的官吏,还是对今天的广大党员干部来说,都不过时。